6 月 212013
 

最近整個市場因Fed準備減緩收購債券的消息而進一步大跌,這也使得很多人相信在此時刻還是要以現金為王。不過很多人可能不知道擁有現金的風險其實比你想像中的還高。

這裡有一份來自貝萊德(BlackRock)及晨星(MorningStar)有關現金購買力在過去將近90年以來的整理,值得我們看看:

這份調查是自1926到2012,比較三種不同資產(股票、債券及現金)間的名目報酬率,實際報酬率(註)及稅後的實際報酬率。由於稅在台灣比較不會像歐美國家這麼高,這裡的討論我們先不管稅的問題。所有報酬都是以年化報酬率計算。可想而知股票的報酬是最高的,扣掉通膨後年化報酬高逹6.7%;債券其次,年化報酬2.3%;若單純持有現金的話,年化報酬只有約0.5%。

若以1926年一美元開始計算,到2012年為止,會有如下的差別:

在持有將近90年後,現金的實質購買力只增加一半,但股票卻增加了281倍,差一點的債券也有增加6倍。這是複利的威力,大家也都清楚。但在化為實際的行動時,可能就都不是那麼回事。有很多人會因為害怕股市的波動而長期持有現金,感覺上這樣比較安全,因為至少還有一點銀行的利息可拿。但這種感覺其實是一種相當大的錯覺,通膨的因素長期一點一滴侵蝕下來的結果往往超乎您的想像。尤其近幾十年全世界的經濟政策都是以凱因斯的理論為基礎,利用通膨來刺激經濟的成長,通膨的殺傷力實際上遠高於上述的數據,更何一個人的投資期也不可能長達90年,這一增一減,您持有現金的實質報酬率可能都會是負的,也就是說錢放在銀行實際上一點都不安全,它不僅讓您的實質購買力(Purchasing Power)降低,更讓您的錢隋著時間一點一滴的消失。

那為何一般人都還是害怕而裹足不前呢?我想還是對於投資風險不知如何管裡的問題。並且認為可以暫時出場,等躲過這次的修正後再進場。多麼完美的操作!不過很少人會是這麼神準的。

我們並不是要您把所有的現金都曝露在高風險的股票市場,而是希望投資人能了解透過適當的資產配置可以有效的降低這些過度波動的風險並且不會減損太多的報酬。長期而言能穩當的持有股債投資組合,並能經歷市場的波動,才能享受到投資所帶來的回報。

註:實際報酬指的就是扣掉通膨因素後的實際購買力。

參考:
適合上班族的投資理財術
談投資的核心–資產配置
 Posted by at 10:48:57

您可點選下方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