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到的一則新聞,由於台灣低薪資的大環境,有約8成的上班族還沒存到人生的第一桶金 (NT$ 100 萬)。這背後的原因是真如報導所言,是由於台灣長期低薪環境所造成的?
這個問題不由得讓我想起那天演講完後,有一位學生問我對於王品集團的董事長載勝益說月薪不到五萬不要存錢的看法如何?他會有這個問題是因為我在提及個人的財富累積,必須愈早效果才會愈好。所以在他們這個年齡就開始會有一些迷惑,到底要不要先存錢來完成人生的第一桶金,儘早開始累積個人的財富。
這個問題沒有絕對的答案,但我認為這個問題的重點不在於要不要存錢這件事上,而在於您有沒有能儘早開始投資自己這件事情上。
月薪不到五萬的情形下,除去每月生活的基本開銷外,剩下的錢拿來做什麼才是重點。若這些錢純粹只是吃喝玩樂花掉,當然是不行。但若您有自己的人生夢想,例如想加強個人的英文能力,或是想例用下班時間培養個人的第二個職能專長,那拿生活所需剩下的錢去上課學習,這些錢花的當然是值得。錢投資在自己的身上,就如一家公司的經營,長期投入資本支出,長久下來比較可能會帶來較大的投資回報。
但為了第一桶金而努力存錢,是否值得?這則新聞很容易將一般年輕人誤導到為了存錢而存錢。我認為這個問題應該再更深入的問:
1. 你存第一桶金的目的為何?它對於你人生長遠的價值是否有幫助?
2. 你如何存到第一桶金?
問題1 不是我能回答的,因為它和個人的人生價值有關,每個人都不一樣。但你可從反向來看那些目的是不好的。像是有很多剛出社會的年輕人存第一桶金的目的是為了買房、買車就不是一個很好的目的。人生不應該只是為了買房或買車而努力,尤其是剛入社會的年輕人,應該把有限的資源投資在個人的學習成長上才對。
節檢是老一輩人留下來的觀念,它並沒有錯。它主要是因很多人在領到薪水後錢很容易的不見了,所以都會希望透過一些方法(例如繳房貸、保險)來把錢存下來。這些目的立意良善,但方法並不是很好。錢會不見主要是個人的消費習慣需要改善,可以透過記帳來幫助,這才是治本之道。
問題2衍生出來的就是個人財富的長遠規劃。這是有方法的,必須透過學習才會有成效的。而單存的存錢卻是其中較不有效的方法。透過學習投資理財不僅可以累積自身的財務知識,長期來看對於個人的財富增值也是比較有幫助的。我並不建議透過定存來存你的第一桶金,除非這一筆錢是短期內會需要的或是緊急預備金之類的。在目前實質負利率的時代,定存只是讓你的資產減緩速度稍微比現金慢一點而已,對於長遠的個人財富幫助並不大。(可參考適合上班族的投資理財術一文)
一般上班族平均花11年才存到第一桶金
這則新聞的另一個重點是上班族自評平均要約11年才能存到第一桶金,看起來有點久,問題到底在那?真的如新聞中所說大部份是台彎低薪環境所造成的嗎?若真如此有否解決之道?
為了了解這一個問題,我們可透過簡單的試算來看看一般上班族在沒有外援的情況下(親友支助),大約要花多久時間才能存到一百萬。這裡有一份由111人力銀行統針的最新學歷/年資/薪資表:
這裡的薪資看來應該只包含經常性薪資,並不包含如加班、紅利及年終等。碩博士的薪資也比大學/專科等多一些。這裡我們就以位於中位數附近的大學生平均薪資來計算存到第一桶金所需的時間,結果如下圖:
在這個圖中,縱軸為存到一百萬元所需的年數;橫軸為資金運用的年化報酬率,從最低定存的1.5%到一般人認為應至少有10%的股市。圖中5條線分別代表五種不同的提儲比例,例如10%代表每年會固定從收入提撥10%儲存,20%代表會固定從收入提撥20%儲存,以此類推。
由上圖的計算結果我們可以知道,當投資報酬率及固定提存比例愈高,則所需的年數愈少(圖中右下方);反之則所需的年數愈多(圖中左上方)。例如圖中最右下方那一點,代表一位大學畢業生若每年能固定提撥40%的收入,並且能找到投資報酬率為10%的標的,則他只需要約4.6年的時間就可存到一百萬元。但若這位畢業生天性非常保守,只肯把錢放在定存,每年也只願意提存約15%~20%的收入,那他大概就真的需要花如報導中所言的10~12年才能存到人生的第一桶金。
聰明的讀者應該也看出這裡有一個相當重要的不確定因素:投資報酬率。在對報酬合理的期待一文中我們有歸納出以6~8%來計算長期投資報酬率是比較合理的數字。所以若以大多數人都能接受20%~30%的提存率,在存到人生的第一桶金會約需 6~8 年的時間。如圖中紅色圈起的兩點。
附帶提一下,這裡的計算並不包含非經常性收入,例如加班、紅利或年終獎金。若將這些收入也一並考慮進來的話,存到一百萬所需的時間會再縮短。所以以5~6年的時間來在到人生的第一桶金會是一個比較合理(也相當有挑戰性)的目標。
三大主因
為何算出來的結果和實際上一般人的認知有如此大的落差?我們來看看對這個結果影響最大的三個因子:薪資水平、提存率及投資報酬率。
薪資水平主要是由市場決定,除非您有市場上不可或缺的能力或者進到明星級的公司(例如台績電、大立光),否則差異不大。
提存率主要就是個人的財務記律,需要的是決心以及明確的目標,這一部份關係到人性。
報酬率其實指的就是個人的投資理財知識。若您覺得6~8%的年化報酬率太低,那您若不是投資高手便就是對投資理財這一個領域的基本知識欠缺。相反的,若您覺得6~8%的報酬率偏高,那您所欠缺的就只是投資方法的學習,這比前述欠缺基本知識的情況要好許多。
這三個因素那一個重要?都很重要! 報章媒體及一般人都將主因聚焦在薪資水平上,我認為有點言過其實。反我覺得這三個因素中,以目前環境來看,薪資水平反到是比較不會是個人應該要注意的重點。薪資水平只是三項要因中的一項,這一項目前並非低到很誇張,頂多是和臨近的幾個先進國家相比是比較低,但還不至於低到成為這個問題的主因。
三個主因中,最大的問題還是在於一般人不懂也沒有正確的學習投資理財知識所致(可參考適合上班族的投資理財術一文)。很簡單的將問題推給大環境,對於個人問題的解決並沒有幫助。這三項主因中,除了薪資水平以外,其餘的兩項都是你我可以改變的,可是為何大家卻不願意面對?我只能說這是人類天生的惰性所致。要有收穫,必先付出代價,這仍是千苦不變的道理。